新闻资讯

破解160年基因谜题,我国科学家补上豌豆遗传研究最后拼图

4月25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r.cn)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程时锋团队联合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等国内外多家优势单位在豌豆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鉴定了调控豌豆果荚颜色、果荚形状和花的位置等表型变异背后的目标基因及其突变机制,全面解答了孟德尔豌豆七大性状的基因之谜。

人民日报 图

该研究不仅回答了160年前孟德尔豌豆研究遗留下来的“未解之谜”,还为豌豆品种改良和精准育种提供了新视野、新工具,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1865年,孟德尔通过豌豆7对相对性状(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花的位置、果荚形态、果荚颜色和株高)的杂交实验,首次提出“遗传因子”控制性状的理论,并推导出遗传变异在世代间传递的独立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受限于当时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他未能揭示这些因子的分子本质。后续研究历经一个多世纪,科学家陆续定位到控制种子圆皱、株高、子叶颜色和花色的基因,但控制果荚颜色、果荚形态和花的位置的关键基因至今仍是遗传学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近700份豌豆群体的演化进程与基因组多样性展开系统解析,分别从分子和基因组层面揭开了谜题。研究发现,果荚的黄(隐性)与绿(显性)的差异,是由于果荚中叶绿素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受到调控干扰所致;而控制果荚饱满与皱缩状态的是两个彼此独立、但功能相关的发育调控基因,二者可独立造成皱荚,也可共同作用;花位置("带状化"现象)是孟德尔七大性状中最复杂的一个,由编码类共受体激酶的基因主导,通过延迟、削弱或掩盖其突变效应,改变最终的表型呈现。

研究还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豌豆群体高分辨率的单倍型变异图谱和表型变异图谱,解析了72个关键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这些发现不仅补全了孟德尔七大经典遗传性状的最后一块“拼图”,更为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更精准、更丰富的“遗传指南针”。

该研究了得到了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 新城市志|中国消费第一城,迎来“补贴力度最大”购物节
  • 葛兰西:“生活就是抵抗”
  • 政治局会议深度|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有何深意?
  • 澳门免费最准龙门客栈:揭秘这座神秘城市的隐秘好去处
  • 商务部等6部门:下调离境退税起退点,提升退税商品供给水平
  • 华夏银行青岛分行另类处置不良债权,德州近百亩土地被神奇操作抵押贷款
  • 黄仁勋访华期间表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贸促会回应
  • 斯伦贝谢一季度利润骤降 全球业务表现分化
  • 工、农、中三大行再创历史新高
  • 美国股市:标普500指数三连升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特朗普贸易言论齐发力
  • 新奥门天天开将资料大全:揭秘热门彩票游戏玩法与技巧
  • 朝中社发表评论文章谴责美军部署B1-B轰炸机至日本
  • 也门拉斯伊萨港再次遭美军空袭
  • 滕泰:尽快推出万亿元级别的消费繁荣计划,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和市场
  • 孩之宝预警:特朗普关税将使今年利润缩水3亿美元
  • 关键词: